8月28日晚间,亚洲乳业龙头伊利股份(600887.SH)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659.82亿元,同比增长4.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63.05亿元,同比增长2.81%。伊利在高基数基础上仍然实现营收、净利的双增长,再次刷新了亚洲乳业的新纪录。
(资料图片)
以经得起周期考验的稳健态势,伊利不仅在过去三年成为唯一一家在疫情影响下实现营收和净利双增长的综合型乳企,而且在连续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持续实现稳健增长,突显了伊利作为乳业超级巨头的强大生命力。
伊利股份的持续发展和引领力量不仅在财务数据中得以体现,更凝聚在其品牌的价值活力之中。在2023年的Brand Finance全球最具价值乳品品牌排行榜上,伊利品牌的价值同比增长17%,连续第四年保持了全球乳业的第一位置。无论是持续增长的经营业绩,还是在品牌价值排行榜上的稳居榜首,都再次印证了伊利作为中国乳业第一品牌的地位。
液态奶主业持续发力,多品类协同驱动业绩成长
伊利股份在多领域实现均衡的业务结构,持续释放出强劲的优势。液奶业务在公司战略中发挥着稳定的“底盘”作用。报告期内,伊利液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24.23亿元,规模和市场份额稳居行业榜首。
其中,金典有机纯牛奶系列产品零售量同比保持双位数增长,通过有机业务引领产品品质升级。同时,基础常温白奶的下沉策略持续推进至县乡级市场,不断提高市场渗透率。酸奶市场的领军品牌安慕希,不断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份额已扩大至65.9%。
近年来,奶粉和冷饮业务迅猛崛起,成为伊利业绩增长的新引擎,推动增长的飞轮快速转动。伊利股份在奶粉领域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战略布局,成为业绩增长的第二曲线,也成为伊利未来布局的重要战略支点。
报告期内,奶粉及奶制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35.21亿元,同比增长12.01%。在各个细分领域中,奶粉业务增速持续领跑,其中成人奶粉业务稳坐市场首位,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增速继续领跑,儿童奶粉则保持市场份额和增速双一的领先地位。
冷饮业务则是伊利股份的又一闪亮点。连续29年稳居全国第一的冷饮业务正迎来自身的二次飞跃,展现出持续攀升的活力。报告期内,冷饮业务营业收入增长25.54%,达到91.58亿元,增速遥遥领先行业平均水平,规模、市场份额均位列细分市场第一。
新品研发积蓄成长动能,全链数智化塑造乳业未来
伊利股份以创新研发为引擎,持续赋能其高质量发展。通过全面创新和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公司不仅在产品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更在全产业链数智化转型方面展现出强大的能力。
新品创新一直是伊利的核心驱动力,报告期内,其新品占比持续提升至15%,体现了其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和创新能力。每一款成功的产品都是市场趋势与技术创新的结晶,代表着伊利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
特别是超级明星产品安慕希的成功,其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线以及前瞻性技术创新,为品牌带来了快速的增长。其中安慕希零蔗糖系列新品“上市52天销售额即突破2亿”,原产地直采系列新品双位数增长。近日,安慕希打破强技术壁垒,发布全球首款常温活性益生菌酸奶,有望成为未来新的增长爆点。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伊利的冷饮产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不断进行更新换代,优化产品结构,使新品业务收入占比超过20%。在上半年,仅7款新品就为公司贡献了近10亿元的收入,其中甄稀茉莉流心销售额突破2亿元。中国冰品领域的第一品牌巧乐兹保持了双位数的高增长,销售额突破了41亿元,市场渗透力和市场份额均位居行业首位。
建立在独有儿童专属核心配方之上,伊利不断扩大儿童乳品的领先地位,让QQ星产品更具竞争力和议价能力。报告期内,QQ星儿童奶粉持续保持份额和增速双第一。在婴幼儿奶粉领域,伊利在奶源、工艺和技术等方面不断升级,通过持续改进产品配方,进一步夯实了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品牌优势,市场零售额份额提升至13.6%。
伊利还紧随成人健康营养的潮流,以“营养+功能”为创新核心,推出“轻慕”红参焕活配方奶粉,取得了超预期的市场热度。在成人奶粉领域,伊利的市场份额提升至23.8%,稳居市场第一,展现出品牌的强大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伊利股份表示,未来将持续锚定在血糖、血脂、骨骼健康、免疫力、睡眠、消化以及美容等等消费人群需求特别显著的这些赛道上,引领功能性产品的创新,持续扩大领先优势。在乳铁蛋白、中国专利益生菌、控糖等核心技术实现了多方面的突破后,伊利正全力冲刺“大健康”领域的黄金赛道,预计将迎来更高质量的增长空间。
然而,创新不仅仅停留在产品层面。伊利积极推进全产业链数智化转型,从上游到下游,从供应链到消费者运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智慧牧场和智能工厂的建设,使伊利能够更好地管理和运营其业务。此外,伊利通过数据分析和洞察系统,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实现与消费者的深度互动。
推动全产业链数智化转型以来,伊利端到端的产品创新周期缩短了20%,间接采购效率提升了40%,采购成本对比市场下降了10%,整体采购成本对比行业市场一直保持5%到7%左右的优势。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