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家禽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民族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3-07-01 15:14:38 华声在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龙丽丽 李思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高校开展民族教育、培育高素质民族人才的根本导向。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脚点是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认知、情感认知和意志认知,助力大学生保持坚定的政治定力,凝心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教育。开展归属感教育,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层面教育大学生,让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强烈归属感;开展认同教育,从历史发展合法性、共同体结构、民族文化纽带、党的领导、法治建设等多个层面,巩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方位认同,凝聚学生团结力;开展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正确认知并积极参与国家、社会、公共事务,塑造学生良好行为方式和正确处世规范。

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民族高校应以制度为保障、以教学为主线、以文化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一,以制度为保障,优化高校育人体系。民族高校应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为关键,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助力实现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通过进一步完善高校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教学科研制度、日常工作管理制度等,健全协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障制度,优化民族团结教育考核制度,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日常化、制度化、长久化、高效化。其二,以教学为主线,重视课程思政育人。民族高校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可将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政治课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引导专业教师不断挖掘各专业课程中有利于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元素,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的深度和广度,丰富课程思政内容;不断创新优化教学方法,加强“互联网+”思政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网络育人平台,加强主题教育网站、学生互动社区、专业学术网站和“三微一端”建设,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其三,以文化为载体,增进民族团结认同。民族高校可开展各类民族文化活动,比如组织大学生感受学校所在区域的独特民族风情及秀美自然风光,参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等,深入领略多民族文化魅力;可在校内展览馆、图书馆、教室等场所,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衣物、编织物等作品,让大学生身临其境了解各民族文化的特色与生命力;可开展民族知识竞猜活动、民族文化分享活动等,让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成思想上的共鸣,增进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凝聚民族共识。其四,以教师为主导,提升教师德育能力。民族高校可搭建学习交流平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模式,邀请从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家,为教师分享课程建设经验和优秀案例;组织校内教师参加国家级与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讨会等线上线下科研活动,使思政教师的学习进修常态化;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竞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金师”,示范引领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点带面持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其五,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民族高校可构建思政教育平台,通过开设抖音号、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定期发布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的文章、微视频等;可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安排实践教学,通过开展党员活动、主题读书活动、暑期实践活动等,丰富学生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过程。

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效果。民族高校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增强学生“五个认同”、达成“四个与共”的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切实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使立德树人真正得以实现,推动民族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怀化学院基地研究员)

关键词: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动态

关注